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时间:2024-05-23 06:15:16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

记得刚看完变形记的时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没了?”

的确,那就是结束了。

很多人看变形记后,都说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在写什么,而这样一部不知道写些什么的短篇小说居然代表了“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刚开始看完,的确不解,但如果你试着换种方式去理解,比如类比的方法,如果主人公格雷戈尔不是变成了个甲虫,而是生病了,得了一种怪病,使得自己的身体都变了样,那你会怎么看?一个人生了病,变了个形状,家里的人渐渐的不把它当个正常的人看,然后慢慢地排斥它,最后最后那个生病的人为了不拖累他的家人,选择了死去,而他的家人,因为这个生病的人终于死了,不会再拖累他们了,一起出去郊游了,这你会怎么看?

在我中学时期,我就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个世界很冷。我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半,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且还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它写出来了。变形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但这却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真真确确的存在。

我最佩服这本书的还有一个地方,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冷酷的社会现实,可作者并为对此做任何批判,这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说,作者写书往往会带入自己的感情基调,最明显的属三国,在三国中,刘备一定是仁慈的,曹操一定是奸的,因为他不是汉室正统。而这本书却并没有任何的批判。这个我只在红楼梦里面见过,能写这样的文章,其作者非有大胸襟不可。

我看过卡夫卡写给他父亲的信,仅仅5、6页的内容竟用了上百个不同的描写心里的词汇,其内心的敏感程度可见一斑……我非常欣赏他的才情,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据说他当年写了很多文章,在临终前让他的朋友把他的文章全都给烧了(很多文人都喜欢这样做),但他的朋友因佩服他的才情最终没有按照他的遗嘱行事。我想,卡发卡也还是想把他的文章让世人看,不然他大可以自己一把火烧了,而不用假手他人,之所以假手他人,是内心还保存一个希望,希望自己的书能够面世……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2

“城里有游乐园,我们不羡慕,田野就是我们的游乐园。城里有少年宫,我们不羡慕,水鸟、兔子就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可是,要是我们没有了妈妈,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要问我们的妈妈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城里的小朋友最清楚。”

——题记

在家闲着没事,便打开电视,随手调到了湖南卫视,电视荧幕上的图像便吸引了我的眼球——《变形计》城市孩子与山里孩子7天互换。记得在几年前这个节目播出过,只是并没有去注意。现在又开始播这个节目,便也有了些兴趣。我便迫不及待地盯着荧幕,时时刻刻等着节目播出。

节目播出后,节目中出现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城市公子哥易虎臣从叛逆,顽皮,喜欢恶搞甚至有点儿早熟变成了温柔、可爱,有一颗温暖的心的“男子汉”了。而山里孩子的代表吴宗宏则由腼腆变得大方,由内向变得开朗。

通过城里学校同学与老师们的爱心捐赠,山里的学校宿舍已由只能8个小朋友挤一张床变成了有上下铺的单人床铺,学校的面貌也从破旧不堪变成了焕然一新。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悦的、发自内心的微笑。还记得山里孩子吴宗宏说他更喜欢城里的爸爸,我的心不由得一颤:他不会忘本吧?他该不会喜新厌旧吧?原来,在这背后隐藏着他不为人知的身世秘密:他的身世很不幸,在他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便永远离开他了。他父亲前一天去世,他在第二天就生下来了。他与父亲之间的距离是那么遥远:他总是会做一个梦,在梦里,父亲总是离他很远,向他挥手,他拼命地往前跑,想追上父亲,可怎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父亲终究离他那么遥远。通过山里孩子吴宗宏含泪讲述,同学们一个个也都哭了,这些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被他所感动,他的身世很快便传到了其他年级中,全校各班的其他同学也都来看他,来看看一个从小就坚强懂事的孩子,有的还跟他定下了约定。

看到这里,眼眶里的小水珠全都冒出来了,汇聚成泪,一个接着一个,永不停歇。一股暖流瞬间涌向心尖,双颊旁划下了一串不知名的液体。

也许会很任性,把父母的爱当包袱,把朋友的爱当愚昧;也许会逃避,把学业附之脑后,对家庭置之不理。但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不能违背的,一个人是拥有一颗温暖的心的,就像城市公子哥易虎臣一般,一个人也是会拥有爱的,爱心汇聚起来,才是胜利。

爱是可以传递的,把爱分享给他人,他们也能得到爱,好东西应该一起分享。游戏而需要爱,需要我们的呵护、关爱,我们应该把我们对他们的爱付诸于行动中,将爱传递下去。

泪意,像幽泉,不可遏制地涌上心头。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3

我读过不少书,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小小的我也吓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一只大甲虫。

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失、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透入他的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上时,他死了……这样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现代人因为生活的巨大压力发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都会呆望着阳光,看灰尘飞舞。这是怎样沉重的一个故事呀!是怎样被卡夫卡嵌在白纸里的呀!我无声地呼喊……是的,生活负担终于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这,正是一个关于沉重的故事。

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关于同情的故事。在喧嚣的二十一世纪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棵无人理睬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这位因为父亲的一句责骂就去自杀的心灵脆弱的奥地利人的笔下,我终于重拾了善良——这一种昔日情怀。在格里高尔痛苦的时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后来,又在失去了这种善良的同情的时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们给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关怀,或许他又会成为……我不否认,虽然在这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里,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故事,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对善良的呼唤,是对善良的称赞,是对善良价值的认可!

落幕了。格里高尔在那样灿烂的一个早晨死去了,或许他已经死了很久,只是没有人发现。总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们的生活终于因为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而灿烂;但甲虫死去了。

记下吧,记下这样一个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关于善良的故事吧!朋友,当你在这喧嚣骚动的世界中忙碌的时候,想想那一只死去的甲虫吧,去养育一株善良的狗尾草吧。

真的,感谢卡夫卡, ……此处隐藏3489个字……,,他们一家恭恭敬敬的待他们,最后他们找格里高尔的借口,一分不拿钱也没有给他们,这毕竟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这也让这一家人对格尔高里更加厌恶,最后心力交瘁的一家人终于下了那个酝酿很久只是碍于情面都没说出来的决定。

而这时候老妈子带来的的格里高尔已经死了她已经把他清理出去了的消息,着实让他们高兴了一番,本来还在为谁出面为难,这下他们心里都轻松了

毕竟格里高尔为这个家尽心尽力过。只是自己也没想到会落得这么个下场吧。命运弄人,只怪他太倒霉,却也看清了身边的人,付出的代价挺大的。。不知道应该说人性的丑陋还是命运的强大。可怜的人只能卑微的活着吧。

最后的结局是由于没有了高尔格里这个负担,也许是没了心里的负担。。他们一家人生活条件好了起来,快乐幸福的生活着

这个结局真是我没想到的。毕竟不是童话,结局不一定美好,但却更令人深思。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8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变形记》。

小说的主人公格雷高尔是一家的旅行推销员。在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点之后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房间,都感到极度惊讶。随后,公司里的经理亲自登门询问他没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经理的催促下,他挣扎着起床去开门。可是他的变化越来越大,彻底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的新形象吓跑了经理,几乎吓晕了母亲。于是,格雷高尔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家人看到他的感觉只有恐惧和厌恶,他成为家中的丑闻,成为亲人的累赘。最终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于长期不吃东西,最后悄然死去。

格雷高尔的变形仅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内心仍然执著于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来后,脑子里仍然考虑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饮食上爱好的变化外,他几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习惯,包括对墙上那幅画像的喜爱,为了阻止房中家具被搬走,他招来了父亲那只几乎令自己丧命的苹果。换言之,格雷高尔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异心”。

“变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依旧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会随之动摇,仍要执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认清现实的状态,搞不清楚状况的人,不容易获得成功与尊重。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9

暑假里的一天我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动弹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弹不得。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主人公哥里高尔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一家人的惶恐。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到这里,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感到了一阵阵的温暖。哥里高尔也很了解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配合着。全书开始时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终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比如他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大甲虫,开始喜欢吃一些腐烂的事物——绝望终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现在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从结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种感情。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启发。使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人性的险恶,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会是一生的,希望自己能够多读些这样的好书。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0

《变形记》这本是书对人物心理描写十分精湛。虽然篇幅不长,但心理转变的很自然。既荒诞又合乎情理。

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这样的。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